返回

卧马沟的冬天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十一章03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子上终于开了锅一起沸沸扬扬地吵嚷起来。这时候再吵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,场子上的人吵吵嚷嚷呼呼啦啦地散了。

    耀先月儿虽没有资格没有权力到皂角树下去开会,但是他们很快就知道了会议的内容,在卧马沟吵成一河滩的事他们能不知道。

    耀先月儿知道了下面开会的内容,知道了是要向国家缴售粮食的时候,就相互对视起来,“把粮食卖给国家,就是爱国,就是光荣”这是他们听乡亲们说的,韩同生在会上就是这样说的。他们的心砰砰地跳动起来,他们不敢想光荣的好事,也不敢奢谈爱国,但是他们真的想融入到大家的生活里去,这是一次机会。只要人们肯接纳,让他们干啥都行。他们手里的十几石粮食,放在八百石的任务里是微不足道的,但这是他们的心愿,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,是他们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宝贵财富,把粮食卖给国家,哪怕是贡献给国家他们愿意,只要代表国家的干部,代表国家的贫下中农能正眼看他们就行。

    耀先月儿怀着紧张而又崇敬的心情商量了一下,就一起向官窑走去。官窑里连韩同生在内的四个人没想到这两个人会进来,他们都愣一下。李丁民往前迎一步和蔼地问:“你们有事?”

    耀先抬眼看了几个人一下,怯怯地说:“我们来报余粮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也有余粮?”四个人几乎同时问出这样的话。昨晚他们几个搬掐着手指头捏算半夜,怎么也算不出来这两个人会有余粮。他们耕种的土地那样少,那样次。他们怎么可能会有余粮?如果他们也有余粮,那么卧马沟全村的余粮数就应该还多。

    “你们手里有多少余粮?”韩同生把硬皮本掀开,昨晚他在耀先的名下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,没想到他却第一个跑进官窑报余粮数来了。

    耀先扭脸看一下月儿,低声慢慢地说:“我们现在麦囤里一共有十八石,留下三石口粮,余下的十五石全都缴给国家。”一个被管制的另类,一个地主的儿子,一个被排除在群体生活之外的人,一个只有几亩薄地在别人眼里几乎不够填饱肚子的人,竟也能拿出十五石粮食。真得,这让官窑里的四个人感到惊奇,但他们都掩饰住了,干部怎么能在地主的儿子面前失态。吴根才硬撑着说:“行,十五石就十五石,你们回去准备准备,一两天送下来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耀先月儿唯唯诺诺地退出去后,官窑里的四个人心情复杂地互相看看,一时都没有说话,说啥哩?地主的儿子值得夸赞表扬吗?韩同生打破沉默的尴尬,他说:“行了,你们三个也别尽坐在官窑里干等了,安屯,你带着民兵在村里不停了巡逻,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,造成一种压力,使人人都有紧迫感。老吴你和老李分头下去,做做动员说服工作,一定要让每家每户都把实数报上来,一定要在十天之内把任务完成。我在官窑里给咱坐镇。”韩同生通盘考虑指挥全局,把吴根才几个人打发出去干事去了。

    皂角树下的会散后,卧马沟没有洋溢起一片踊缴爱国粮的欢腾,相反却笼罩上一片沉闷。在五十年代初期,粮食确实比钞票重要,尤其是在农村地区,农民们无论干什么,说的都是粮食。牛马、土地、房屋那时候都是按多少石多少石粮食说价的,很少有人说是多少多少钱。就连说媳妇订彩礼,开出来的也是多少多少石粮食。在农民庄稼汉的心目中,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。现在开会让他们把捏在手里的粮食往出交,许多人心里就不畅快。

    吴虎林大概就是最不畅快的一个,开会回来他就圪蹴在偏窑门口再没有动,偏窑麦囤里溢溢满满堆着上百石粮食,这是他一家人辛勤劳动的结果。他还指望着要拿这些粮食再换几亩水浇好地,带着一家人往好日子里奔呢。可是这个会一下就把他的全盘计划打乱了,就像圆鼓鼓的大气球,让人用细细的针尖扎了一个小眼眼,他憋了一肚子的四五六,就从这小眼眼里突突地飞冒走了。心尖让人拿针扎了,他痛苦的要死。虎林老实本份一辈子没有和人吵过嘴的老爹老娘,心疼粮食,更心疼儿子。老俩口坐在柿树下擦眼抹泪,陪着儿子难过,却不知道该对儿子劝说句什么。

    虎林的兄弟虎堆是基干民兵,现在正背着长枪跟在郭安屯屁股后面满村满坡地巡逻呢。这个兄弟最让虎林揪心,兄弟对偏窑麦囤里的粮食知道的也和他一样清楚。村干部们估摸不出来,他兴许都会自己说出来,那是一个缺肠子少心眼的傻瓜蛋。

    “虎林伙计,这下你说咱咋办?”上来两个讨教主意的庄稼汉。在这时候人们是不能再找村干部商量事情的,在卧马沟除过三个村干部,下来就数虎林威望高。庄稼人的威望不是吹说出来的,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土改后的这几年,在卧马沟谁都没有虎林置下的家业大。有实力,才能有威望,自古都是这样。虎林的威望是靠做庄稼的本事树起来的,是靠不断发达起来的家业树起来的。但是碰上眼目下的这种事情,会做庄稼有点的虎林也和所有的庄稼汉一样,拿不出什么硬主意来。虎林苦着脸没有做声。一个人就说:“家家的麦囤都在偏窑里扎着,谁都心知肚明。要不乘现在还有机会往别处倒腾倒腾。”

    虎林瞅一眼

第十一章03(3/8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